10月19日上午,“新解读:社会、历史与文本”学术研讨会在阿拉尔举行。塔里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于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萨支山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何浩研究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周维东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王西强教授等出席。来自全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师生等参加。开幕式由人文学院院长肖涛教授主持。

塔里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于军介绍了塔里木大学65年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从国家战略之需的层面指出塔里木大学迎来了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他强调,塔里木大学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多关注塔里木大学并在相关的研究领域里加强合作。于军副校长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强烈共鸣。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萨支山在开幕式致辞中介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些热点和前沿问题,指出“新解读”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必将推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何浩研究员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将与塔里木大学同行合作,以“新解读”的范式促进西部文学和兵团文学的研究,并为塔里木大学的学科建设出份力。
在学术研讨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何浩研究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周维东教授、塔里木大学肖涛教授等16位专家学者围绕“新解读”“社会史视野”“域外延安学”“兵团文学”等主题分别作了《想象历史?不,与历史缠斗!》《复义的“社会史视野”》《文学视阈中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森林>中的胡杨书写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人称谜题、人格“撕裂”与“潜人格叙事”》《屯垦戍边历史与兵团生活的书写问题》《“回到经验”:在缠斗与扎根中远望》《<青春之歌>中的女性叙事、话语模式与文学史意义》《剪贴与编年:作为史诗的<伪自由书><准风月谈>(上)》《从“观察”到“可以兴”:<丁格尔步行中国游记>的文明话语与译介问题》《政治仪式、文化遗产与国族认同——1952-1963年间新中国文艺界“世界文化名人纪念”考察》《1936年“国防文学”论战中的“文艺-时代”之辩》《<大众文艺>与延安杨妍如“刊物领导”》《从“形象二元论”到“历史断裂论”:美国汉学脉络中的中国现代木刻运动研究》《双重身份的纠葛:延安耀眼的捷克的阐释流变》《延安文学在泰国:历史基础、传播脉络与当代影响》等专题报告。

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王逸凡、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梁苑茵等6位博士分别作了《与友人书——<新解读>阅读札记》《怎样的“社会”,如何“深入”?》《透过“文学”进入具体“历史”中的“社会”与“人”》《生产·社会·政治——当代大寨叙述中生产与政治的关系理解》《左翼共同体叙事的建构:延安译介空间中的西班牙内战》《形象的双轨叙事:英语世界对延安精神新年画运动的研究》等主题发言。

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热烈的研讨,最后西南大学文学院张武军教授进行了研讨会的学术总结。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新人文》编辑部、《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办,由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承办。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宗旨在于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往不同方向继续深入拓展。
会议期间,萨支山、李娜、何浩、王西强四位专家为我校师生分别作了题为《风格的背后——周立波的短篇小说盖满爹细读》《以历史中“人”为媒介重读李准——“新型女”李双双的生成》《关于“新解读”的种种: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的学术方法简介》《文学翻译研究中的源文本版本意识——以国内莫言小说英译本研究成果为例》的学术讲座;周维东教授为人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授课;中山大学博士后王逸凡、北京大学博士梁苑茵、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张永满、四川大学博士卢思宇等与人文学院研究生举行了“以学术为业:当代中国青年学者的学术与人生”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还参观了塔里木大学校史馆和三五九旅纪念馆。

(文/胡昌平 摄/刘雅丹)